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立”起多元专业评价,才能真正破除“唯论文”

2021-04-06 10:19 储朝晖 点击:[]

  近来,在学术评价方面如何破除“唯论文”,再次受到高度关注。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破除“唯论文”,并不是新话题或者说新信号,稍微年长些的教育工作者都经历过“破”字当头的年代。不过之后的事实证明,如果“破”与“立”不平衡,“破”的同时没能找到更加专业、优化的替代方案,抑或是有“破”无“立”,那么不管政策的初衷多好,大概率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形式主义上的更新或更严重的问题。

  由此说,解决“唯论文”,关键在于有“破”有“立”。通常情况下,需要先“立”后“破”,从“立”的视角分析、界定问题,在“立”上下足功夫,寻找更优化、更客观公正的解决方案,“立”起更好更有效果的机制去淘汰掉不合时宜的做法,并稳妥推进、有序改善。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就破除“唯论文”而言,要“破”的不是“论文”,而是“唯”。“唯”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唯”在横向上忽视各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在纵向上忽视甚至无视学术发展的过程性。“唯”才是导致各种问题积累的根源,“破”的对象必须瞄准“唯”这个目标,要避免目标分散或转移。若将“破”的对象错误聚焦到“论文”上,围绕“唯”的观念、思路和做法没有改变,那么不只是“破”错了对象,还有可能将某个更经不起检验的对象——被作为“论文”的替代物——“唯”起来,如此或将产生更糟糕的结果。

  系统解决“唯论文”问题,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胡同。缓解唯论文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有效且正确的途径应当是真正引入专业评价,建立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同时发挥作用的多主体专业评价,多方相关印证和监督,整体形成良性的评价生态,从而系统、可持续、彻底解决“唯”的问题。

  与“唯”相对的是“多”,事实上,许多国家几乎不存在“唯论文”等“五唯”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任何一个评价主体、任何一种评价依据都不可能获得被“唯”的地位,成为“唯”的对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只有从根本上“立”起多元专业评价,才能彻底解决所有“五唯”问题。

  “五唯”的核心症结,都在于集中的评价权力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及维护“唯”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和组织体系。若仍是以单一主体把“论文”拉下“唯”的神坛,很难保证被推上去的其他对象不成为“唯”的新对象,这也就是笔者在前述中所表明的忧虑。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滋生评价权力集中的土壤及深层次问题,“五唯”问题将以变换的新面目循环往复,不断出现。各评价主体拥有自主开展评价活动的空间,自然会依据具体的评价对象特征考虑并设计建立权重合理、依据可信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个性化、多样态的,不同质化就不会走向“唯”的死胡同。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后,各评价主体从建立自身信度和维持生存出发,自然需要不断优化标准和程序,设计个性化的标准和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数量与质量、简单重复与创新、短期与长期、基础与应用等多种关系的平衡、等值问题。这些极为复杂的个性化问题靠单一评价主体同一口径的要求是无法解决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专业资质的人进行专业判定,不能仅仅依靠或指望非专业的人员使用同一个政策文本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建立多元专业评价并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唯”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1日02版

 

关闭